当前位置:首页 > 毕业生论文 > 正文

跨越数字鸿沟,老年群体与技术社会的融合困境与对策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老年群体在技术使用上面临显著的“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设备操作困难、信息获取障碍及社会参与受限,这一困境源于生理机能衰退、学习成本高、产品适老化不足及社会支持缺位等多重因素,为促进老年群体融入数字社会,需采取多维度对策:技术开发应注重适老化改造,简化界面设计、强化语音交互功能;社区可组织数字技能培训,通过“代际反哺”等模式提升老年人学习效率,政策层面需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与传统服务并行,保障基础生活需求,家庭成员的耐心陪伴与技术辅导同样关键,只有通过技术、制度与人际支持的协同,才能构建包容性的数字社会环境,实现“老有所e”的公平目标。

数字鸿沟的形成机制

技术设计的“年轻化”倾向

现代科技产品(如智能手机、智能家居、APP)通常以年轻用户为主要目标群体,界面设计复杂、操作流程繁琐,对老年人不够友好。

跨越数字鸿沟,老年群体与技术社会的融合困境与对策  第1张
  • 移动支付:许多老年人仍习惯使用现金,而商家却逐渐减少现金交易,导致他们购物不便。
  • 健康码:疫情期间,部分老年人因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而无法进入公共场所。

学习成本高,缺乏有效培训

老年人学习新技术的能力相对较弱,而社会提供的数字技能培训却远远不足。

  • 银行自助服务:许多老年人仍依赖柜台办理业务,但银行网点减少,自助机操作又过于复杂。
  • 网购与外卖:老年人可能因不熟悉操作而遭遇诈骗或无法享受便捷服务。

社会支持不足

家庭、社区和政府未能提供足够的帮助。

跨越数字鸿沟,老年群体与技术社会的融合困境与对策  第2张
  • 子女忙碌:许多年轻人因工作繁忙,无暇耐心教导父母使用新技术。
  • 社区服务缺失:部分社区未设立专门的老年人数字技能培训课程。

心理障碍与抵触情绪

部分老年人对新技术存在恐惧或抵触心理,认为“学不会”或“没必要学”。

  • 智能电视遥控器:许多老年人因遥控器功能过多而宁愿看传统电视。
  • 社交媒体:部分老年人担心隐私泄露,拒绝使用微信等社交工具。

数字鸿沟的社会影响

生活便利性下降

老年人无法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如:

  • 就医难:在线挂号、电子病历等让老年人看病更困难。
  • 出行不便:打车软件普及后,路边拦车变得困难。

社会孤立加剧

无法使用社交媒体的老年人可能被排除在家庭和朋友的数字社交圈之外,导致孤独感增强。

经济不平等加深

无法使用移动支付、网购的老年人可能面临更高的生活成本,如:

  • 现金支付受限:部分商家拒收现金,老年人被迫依赖他人帮忙支付。
  • 优惠活动错过:许多折扣仅限线上使用,老年人无法享受。

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技术适老化改造

  • 简化界面:如微信推出“大字模式”,支付宝提供“长辈模式”。
  • 语音助手优化:智能音箱、语音输入等功能可降低操作难度。

加强社会支持

  • 社区培训:开设老年人数字技能课程,如“手机使用培训班”。
  • 家庭协助:鼓励子女耐心指导父母使用智能设备。

政策保障

  • 保留传统服务:如银行、医院应保留人工窗口,确保老年人基本需求。
  • 立法保护:禁止商家拒收现金,保障老年人权益。

心理疏导

  • 消除恐惧:通过宣传让老年人明白技术并非“洪水猛兽”。
  • 鼓励尝试:让老年人从简单功能(如拍照、视频通话)开始,逐步适应。

个人看法

数字鸿沟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我们不能让老年人在科技浪潮中“掉队”,而应通过多方努力,帮助他们融入数字社会,技术应当服务于所有人,而非制造新的不平等,适老化改造、社会支持和政策保障缺一不可,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向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