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毕业生论文 > 正文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论中国刑法中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

正当防卫是刑法中的重要制度,旨在保护公民在面临不法侵害时的合法权益,我国刑法中关于正当防卫的界定仍存在争议,司法实践中也常出现认定标准不一的情况,本文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司法适用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以期促进法律的公正适用。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论中国刑法中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  第1张

:正当防卫;刑法;司法适用;法律完善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在遭受不法侵害时进行自我保护的权利,其核心在于平衡防卫行为的必要性与侵害行为的违法性,我国《刑法》第20条对正当防卫作出了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认定防卫行为的正当性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分析相关案例,探讨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困境及改进方向。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论中国刑法中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  第2张

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及构成要件

(一)法律规定

我国《刑法》第20条规定: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该条还规定了特殊防卫权,即针对“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防卫行为即使造成侵害人伤亡,也不负刑事责任。

(二)构成要件

正当防卫的成立需满足以下条件:

  1. 不法侵害的客观存在:必须是现实的不法侵害,而非假想或已结束的侵害。
  2. 侵害正在进行:防卫行为必须针对正在发生的侵害,不能提前或事后报复。
  3. 防卫意图:防卫人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的目的,而非借机报复。
  4. 防卫对象: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
  5. 防卫限度: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否则可能构成防卫过当。

正当防卫的司法适用困境

(一)典型案例分析

  1. “于欢案”(2016年)
    于欢因母亲遭受非法拘禁和侮辱,持刀刺伤讨债人员致一死多伤,一审法院认定于欢构成故意伤害罪,判处无期徒刑,引发社会广泛争议,二审法院改判为防卫过当,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该案反映了司法实践中对防卫限度的严格认定,导致正当防卫的适用受限。

  2. “昆山反杀案”(2018年)
    刘海龙持刀攻击于海明,被反杀,警方认定于海明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此案被视为正当防卫制度适用的积极突破,但仍需更多类似判例以统一司法标准。

(二)司法适用中的问题

  1. “唯结果论”倾向:部分法院过分关注侵害结果,忽视防卫行为的必要性。
  2. 防卫限度的模糊性:如何界定“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缺乏明确标准。
  3. 特殊防卫的适用受限:司法实践中对“严重暴力犯罪”的认定较为保守。

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明确防卫限度的判断标准

建议司法解释细化“必要限度”的认定,引入“合理人标准”,即考察一个普通人在相同情境下可能采取的行为,而非事后苛责防卫人。

(二)放宽特殊防卫的适用条件

对于严重暴力犯罪,应充分保障防卫人的权利,避免因过度限制而削弱正当防卫的立法初衷。

(三)加强司法人员的专业培训

法官和检察官应接受正当防卫相关案例的培训,减少主观偏见,确保法律适用的统一性。

(四)引入社会公众意见

在涉及正当防卫的重大案件中,可适当参考社会舆论,确保判决符合公众的正义期待。


个人看法

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不仅关乎法律技术问题,更涉及社会公平正义,当前司法实践对防卫人的要求过高,导致许多正当防卫行为被认定为犯罪,这与立法初衷相悖,未来应通过司法解释和典型案例指导,推动正当防卫制度的合理适用,真正实现“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


正当防卫是公民自卫权的重要体现,但我国现行法律及司法实践仍存在改进空间,通过明确认定标准、放宽特殊防卫适用、加强司法公正性等措施,可以更好地平衡防卫权与法律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1. 张明楷. 《刑法学》. 法律出版社, 2021.
  2. 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第93号(昆山反杀案).
  3. 陈兴良. 《正当防卫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全文约1200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