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短视频社交倦怠的形成机制可从多维度解析:信息过载与算法推荐导致内容同质化,用户陷入"审美疲劳";社交表演压力与"点赞焦虑"消耗情感能量,虚拟互动难以满足深层社交需求,平台设计的成瘾机制(如无限滑动、即时反馈)引发自我损耗,而"数字劳工"现象使创作从兴趣异化为负担,个体在寻求认同与保护隐私的冲突中,最终因过度卷入而产生疏离感,形成"使用-倦怠-间歇性戒断"的循环,这种倦怠本质是技术异化下,年轻群体对注意力剥削的防御性反应。(148字)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Z世代(1995-2010年出生)成为短视频社交的主要用户群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表现出对短视频社交的倦怠感,甚至主动减少使用时间,本文从信息过载、社交压力、算法依赖、自我认同焦虑等角度,分析Z世代短视频社交倦怠的形成机制,并提出可能的缓解策略。
:Z世代、短视频、社交倦怠、信息过载、算法依赖
短视频社交平台(如抖音、快手、TikTok等)凭借其碎片化、高互动性、娱乐化的特点,迅速成为Z世代的主要社交方式,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许多年轻人开始感到疲惫、焦虑,甚至产生“社交倦怠”现象,本文旨在探讨Z世代短视频社交倦怠的形成机制,并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
社交倦怠(Social Media Fatigue)是指用户因长期高强度使用社交媒体而产生的心理疲惫、情绪低落及使用意愿下降的现象,在短视频社交中,倦怠表现为: 失去兴趣,频繁滑动但难以沉浸
短视频平台通过算法推荐海量内容,用户长期暴露在高速信息流中,导致:
短视频社交不仅是娱乐,更成为Z世代塑造个人形象的工具,带来:
短视频平台的推荐算法(如抖音的“兴趣推荐”)虽然提高用户黏性,但也导致:
Z世代处于身份建构的关键期,短视频社交可能加剧:
Z世代短视频社交倦怠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信息过载、社交压力、算法依赖和自我认同危机,要缓解这一问题,需要个人、平台和社会共同努力,推动更健康的数字生活方式,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Z世代的社交倦怠差异,以及短视频平台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用户福祉。
(此处可添加相关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如《中国短视频用户行为研究报告》《社交媒体的心理影响》等。)
(全文约1200字)
注:本文为简化版论文框架,实际写作中可增加具体案例、数据支持及更详细的文献综述。
本文由Renrenwang于2025-04-03发表在人人写论文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renrenxie.com/kqlw/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