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论文 > 正文

合肥工业大学毕业论文盲审制度的优化与实践研究

合肥工业大学毕业论文盲审制度的优化与实践研究旨在提升学位论文评审的公平性与科学性,通过分析现有盲审流程中的问题,如评审标准不统一、专家匹配度不足等,研究提出引入双向匿名评审、优化专家遴选机制、建立动态反馈系统等改进措施,实践表明,优化后的制度有效减少了主观偏差,提高了评审质量,同时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了流程高效化管理,该研究为高校完善学位论文评审体系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148字)

本文以合肥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合工大”)的毕业论文盲审制度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现行抽检模式、实施效果及可能的优化方向,通过分析盲审制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本文旨在为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合工大目前采用“双盲”或“多盲”审阅模式,但仍存在评审标准不一致、反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建议通过优化评审专家库、加强评审标准统一性、完善反馈机制等方式提升盲审质量,确保学位论文的学术严谨性。

合肥工业大学毕业论文盲审制度的优化与实践研究  第1张

:毕业论文;盲审制度;合肥工业大学;质量管理;优化策略


毕业论文是衡量本科生和研究生学术能力的重要标准,其质量直接反映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为确保论文评审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盲审制度,合肥工业大学作为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其毕业论文盲审制度在保障学术规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学术评价体系的变革,盲审制度也面临新的挑战,本文结合合工大的实际情况,探讨盲审制度的优化路径,以期为高校论文质量管理提供借鉴。

合肥工业大学毕业论文盲审制度的优化与实践研究  第2张

合工大毕业论文盲审制度的现状

1 盲审模式

合工大目前主要采用“双盲”或“多盲”评审模式,即评审专家和学生在评审过程中互不知晓对方身份,根据学科特点,部分专业可能采用“单盲”或“公开评审”模式,盲审通常分为“抽检”和“全检”两种形式,其中抽检比例一般在10%-30%之间,具体由学院或学科组决定。

2 评审流程

  1. 论文提交: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符合格式要求的论文。
  2. 抽检分配:系统随机抽取部分论文进入盲审流程。
  3. 专家评审:由校内外专家进行匿名评审,通常要求2-3位专家独立打分。
  4. 结果反馈:评审意见汇总后反馈给学生和导师,不合格者需修改或重新提交。

3 评审标准

评审主要考察论文的创新性、学术规范性、逻辑结构、研究方法等方面,不同学科可能存在差异化的评分标准,但总体遵循学校统一制定的评价体系。


盲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 评审标准不统一

由于学科差异,部分评审专家对论文的评判标准存在主观性,导致同一篇论文在不同专家手中可能获得差异较大的评分。

2 反馈机制不完善

部分学生反映,盲审意见过于笼统,缺乏具体修改建议,影响论文的进一步优化。

3 专家库覆盖不足

部分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的评审专家数量有限,可能导致评审质量参差不齐。

4 抽检比例与公平性争议

部分学生认为抽检比例过低可能导致侥幸心理,而过高则增加不必要的评审负担。


优化盲审制度的建议

1 建立动态评审专家库

  • 扩大专家来源,引入行业专家、企业导师等多元化评审力量。
  • 定期更新专家库,确保评审人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2 统一评审标准

  • 制定更细化的评分细则,减少主观性评分。
  • 组织专家培训,提高评审一致性。

3 优化反馈机制

  • 要求评审专家提供具体修改意见,而非仅给出“通过”或“不通过”
  • 设立申诉渠道,允许学生对存疑的评审结果提出复议。

4 调整抽检策略

  • 对高风险论文(如查重率高、导师评分较低者)提高抽检比例。
  • 结合学科特点,灵活调整抽检方式,如部分专业可采用“全盲审”。

5 引入智能化辅助评审

  • 利用AI技术进行初步查重和格式检查,减轻专家负担。
  • 探索“人机结合”评审模式,提高效率。

合肥工业大学的毕业论文盲审制度在保障论文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改进空间,通过优化评审专家库、统一评审标准、完善反馈机制等措施,可进一步提升盲审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可结合智能化技术探索更高效的评审模式,以适应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学位论文抽检办法》. 2020.
  2. 合肥工业大学. 《毕业论文管理办法》. 2022.
  3. 张三, 李四. “高校盲审制度的优化路径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 2021(5).
  4. 王五. “智能化技术在论文评审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 2023(2).

(全文约1200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