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论文 > 正文

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传承与实践—以中秋节主题活动为例

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中秋节主题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体验与感知传统文化的契机,通过开展故事讲述、手工制作月饼、赏月、吟诵古诗等多样化的活动,幼儿能够直观了解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及文化内涵,此类实践不仅增强了幼儿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与情感认同,还培养了其动手能力、合作精神与文化自信,家园共育模式的融入进一步深化了教育效果,让传统文化在亲子互动中得到延续,研究表明,以节日为载体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符合幼儿认知特点,是幼儿园实现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也为其他传统节日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参考范例。

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通过节日活动让幼儿感受传统文化,培养其文化认同感,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以中秋节为例,分析幼儿园如何设计适合幼儿认知特点的节日活动,并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其教育价值,最后提出个人见解和建议。

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传承与实践—以中秋节主题活动为例  第1张

:中秋节、幼儿园教育、传统文化、主题活动


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团圆、感恩与丰收,在幼儿园阶段,幼儿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期,通过节日活动可以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情感,本文将从幼儿园中秋节活动的设计、实施及教育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传承与实践—以中秋节主题活动为例  第2张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活动设计原则

(1)趣味性:活动应符合幼儿的兴趣,如讲故事、做手工、玩游戏等。
(2)互动性:鼓励幼儿参与,如亲子活动、角色扮演等。
(3)文化性:融入传统元素,如赏月、吃月饼、吟诵古诗等。

具体活动案例

(1)故事讲述:《嫦娥奔月》

活动目标:让幼儿了解中秋节的由来,激发想象力。
实施方式:教师用绘本或动画形式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并引导幼儿讨论:“如果你是嫦娥,你会怎么做?”
教育价值: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文化认知。

(2)手工制作:DIY月饼/灯笼

活动目标:锻炼动手能力,体验节日氛围。
实施方式:提供彩纸、黏土等材料,让幼儿制作“月饼”或灯笼,并装饰教室。
教育价值:提升精细动作能力,增强审美意识。

(3)亲子活动:家庭赏月会

活动目标:促进家园共育,增进亲子感情。
实施方式:邀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在幼儿园或家中赏月,分享月饼,讲述家庭故事。
教育价值:增强家庭互动,培养感恩意识。

(4)古诗吟诵:《静夜思》《水调歌头》

活动目标: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
实施方式:教师带领幼儿朗诵简单的中秋相关古诗,配合手势动作,增强记忆。
教育价值:培养语言节奏感,传承经典文化。


中秋节活动的教育意义分析

  1. 文化认同感的培养
    通过中秋节活动,幼儿能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形成文化认同。

  2. 社会性发展
    亲子互动、同伴合作等活动能帮助幼儿学会分享、合作,增强社交能力。

  3. 认知与创造力提升
    手工、故事等活动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促进思维发展。

  4. 情感教育
    中秋节强调“团圆”与“感恩”,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家庭观念和情感表达能力。


个人看法与建议

活动应注重幼儿的参与感

避免单向灌输,多采用互动式、体验式教学,如让幼儿扮演故事角色,或自主设计月饼图案。

结合现代元素创新

例如利用AR技术让幼儿“虚拟赏月”,或通过动画短片讲解中秋习俗,使传统文化更贴近现代幼儿的生活。

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鼓励家长在家中延续节日教育,如一起制作月饼、讲述家族故事,形成教育合力。

关注个体差异

部分幼儿可能对某些活动(如手工)不感兴趣,教师应提供多样化选择,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


中秋节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不仅能帮助幼儿了解节日内涵,还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幼儿园应继续探索更多创新方式,让传统文化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略)

(全文约1200字)

0